独立音乐的英国萌芽
序
1975 年的纽约,地下文化繁荣而混乱,浪漫里带着肮脏。CBGB 在 Television 乐队的打理下刚成为摇滚乐酒吧还不到两年,Ramones, Patti Smith Group, Blondie 等等新乐队在继承中创新。一种新的摇滚文化正在酝酿,以它名字命名的杂志 Punk 将在年底的时候创刊。他们并不会知道,这个颇有些随意命名的词语将给流行文化带来何样的冲击。
这年初,New York Dolls 换了一个新的经纪人,来自英国的 Malcolm McLaren。这支舞台风格奇特而华丽的乐队已经在纽约活跃四年,发行了两张录音室专辑,是继 The Velvet Underground 和 The Stooges 之后又一支对纽约朋克产生重要影响的乐队。伦敦人 McLaren 自 1971 年起已经来过纽约多次,曾在切尔西酒店常住,他对纽约的流行文化非常痴迷,尤其是朋克,不过他对朋克有着属于自己的英式理解。
在这之前,McLaren 就和 New York Dolls 打过不少交道,乐队很多华丽的舞台服饰都是由他提供,乐队也曾多次光顾他在伦敦的那家情趣和时尚用品店 “SEX”。成为乐队经纪人是 McLaren 酝酿多时的一个想法,他刚和 New York Dolls 达成协议就大张旗鼓地开始对乐队进行改造。“我要赋予他们一个严肃的政治意味。” McLaren 在采访里说。
然而很多纽约人并不买账,他们不认同把 New York Dolls 和政治挂钩的做法。Television 的经纪 人Terry Ork 曾当面跟 McLaren 说:“你这套或许在伦敦行得通,但在纽约不行。”并且此时的 New York Dolls 因药物、酒精依赖和成员分歧,已经处在崩溃边缘。McLaren 为了让他们远离纽约的污浊场景,缓解精神压力,出走散心,定了一场南下佛罗里达的巡演。不想弄巧成拙,佛州之旅反而加速了乐队的分裂。巡演中途,Johnny Thunders 和 Jerry Nolan 离队返回纽约。没多久,New York Dolls 便宣告解散。
McLaren 想要让 New York Dolls 成为朋克版的 The Beatles,他失败了,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回到伦敦的他,决定在自己的国家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振旗鼓,以 Richard Hell 为模板重新打造一支真正的朋克乐队,并把它命名为:Sex Pistols。
一
英国朋克始于 Sex Pistols,关于他们的故事大家都听说很多了,网上的资料也不少,我就不多讲。成立后迅速凭借出格而激进的言行闻名的 Sex Pistols,在 1975 年 12 月 5 日完成首演并引发骚乱,英国媒体对此进行了详尽报道,引发轰动。在众多的读者中,有两位来自曼彻斯特的年轻人:Pete Shelley 和 Howard Devoto。他俩被报道中的场景震撼,即刻启程前往伦敦,想要亲身参与。
Shelley 和 Devoto 在这之前就有一个不成熟的乐队,观看过 Sex Pistols 的演出后,受到 Malcolm McLaren 的鼓励,他们决定策划 Sex Pistols 的曼彻斯特演出,并担任他们的暖场嘉宾,Buzzcocks 由此步入朋克舞台。Devoto 后来说:“从我看到 Sex Pistols 的那一刻起,我的人生就已经改变了。”被 Sex Pistols 改变人生还有曼彻斯特台下的几位观众,后来他们组建了几支青史留名的乐队:The Fall, Joy Division 和 The Smiths,成为摇滚史的一段佳话。
比起英国朋克浪潮里的一众乐队,Buzzcocks 如今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算高,一是因为其他乐队都太过亮眼,如Sex Pistols, The Clash 或者 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 都有极为鲜明的特点,更能被提及。二是 Buzzcocks 似乎不满足很多人对“朋克”的要求,他们不愤怒、不激进,他们唱的都是情歌,在国内便更没有了讨论的话题。但无论对朋克,还是独立音乐而言,Buzzcocks 几乎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对他们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听听那张单曲合辑 Singles Going Steady。)
在七十年代的英国,唱片行业被几大巨头分割,唱片发行、运输和销售都把持垄断在主流公司手里,想要做点什么都必须经大公司的手。就连叛逆成性的 Sex Pistols 和 The Clash 的专辑都由主流公司签约发行,尽管公司的种种(出于市场考虑的)行为让乐队觉得不爽,但却什么都做不了。The Clash 写了首歌 “Complete Control” 来讽刺公司对他们的控制,但公司又通过宣传把这首歌推向市场,就不知道是对谁的讽刺了。
不签公司自己发行专辑?当时的绝大多数人会告诉你:不可能。在互联网之前的时代,信息相对闭塞,如果不是唱片行业邻域的人很难了解到唱片制作发行的途径。Pete Shelley 在采访中说:“那之前觉得制作发行一张唱片就跟你自己在家制造一台电脑一样复杂。”而 Joy Division 的鼓手 Stephen Morris 也曾说:“那时候觉得制作唱片这样的高难度工作,有钱有关系的人才玩得起。”这不是玩笑。发行第一支朋克单曲 The Damned 的 “New Rose” 的厂牌 Stiff Records,虽然名义上好像是一家独立厂牌,但其创始人拥有多年的唱片业工作经验,手握各种资源。(这也是为什么很少有人把这样的厂牌和他们的发行视为独立音乐的起点。)
因而如果以现在的眼光和语境去回溯,最早一张比较合适的独立音乐发行会是 Buzzcocks 的 EP 专辑 Spiral Scratch,时间是 1977 年 1 月 29 日。音乐评论家 Simon Reynolds 在他的书 Rip It Up And Start Again 里说:“Spiral Scratch 比 ‘Anarchy in the U.K.’ 更具开创性,尽管它并非第一张独立发行的唱片,但却是第一张真正引发广发关注的独立唱片,在这个过程中,它启发了成千上万人制作并发行自己的唱片。”如果说 Sex Pistols 向所有人展示了每个人都能加入摇滚乐队,那 Buzzcocks 则告诉大家人人都能制作唱片。
在朋克乐队纷纷被主流音乐公司收编的情况下,不太清楚为什么 Buzzcocks没 有签约。或许因为他们生活在曼彻斯特,那时的曼彻斯特还不是英国摇滚重镇,远没有伦敦那么时髦;也或许是因为他们的演出经纪 Martin Hannett,后者正努力成为一名音乐制作人,正是在 Hannett 的怂恿下,乐队经纪人 Richard Boon 开始四处打听独立发行专辑的方法。
其实在当时,自己动手(do it yourself)的想法已经逐渐在朋克文化里孕育生长,各式独立出版的朋克杂志、报刊源源不断地出现并发行销售。也已经有乐队,如 The Drones,尝试过独立发行唱片,他们大多没有合适的方法推销自己的专辑,只能束之高阁(或许只是因为专辑质量太差)。
1976 年 12 月,摸清唱片制作门道的 Buzzcocks 向亲朋好友借款500英镑,走进录音室,用了5小时录音并完成专辑制作,然后联系黑胶厂印制。这期间 Hannett 为他们拍摄了专辑封面照片并印刷封套,最后他们拿到 1000 张 7 寸黑胶唱片,在家里完成了包装,盖上自家厂牌 New Hormones 的印章。第二天他们便把自己的作品带到曼彻斯特当地的 Virgin 唱片店,委托其帮忙销售,同时也提供邮寄销售服务。Bingo! So Easy! 不妨请各位猜一猜,最后他们卖出去多少张?我先不在这里说答案。
就在 Buzzcocks 的专辑开始销售后不久,一家名为 Rough Trade 的唱片店从伦敦打来电话说希望订购几百张 Spiral Scratch,并愿意长期参与分销。于是,在 Buzzcocks 的启发下,这位英国唱片工业的游戏改变者入局。
二
据统计,1978 年的英国有近两千家独立唱片店,和如今的独立书店类似,这些唱片店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或需要来选择在自家店摆放销售的唱片种类。伦敦地区有两家闻名后世的独立唱片店,Beggars Banquet 和 Rough Trade,他们在未来的数十年间深深地介入了独立音乐场景,共同参与了独立音乐形象和气质的定义。不过,因为主题关系,我们主要关注 Rough Trade。
Rough Trade 由剑桥大学毕业生 Geoff Travis 正式创建于 1976 年初,最初的目的是处理自己从美国游学带回来的一大堆唱片,但在性情相投的朋友帮携下,很快这里便成为了热爱音乐的左翼青年的根据地。Rough Trade 销售的唱片冷门而独特,加上创始人的政治倾向,它有着明显的反资本、反唱片工业体系的价值观。其最早的合伙人之一 Steve Montgomery 说:“Rough Trade 绝不是那种整天谋划从大众口袋中骗钱的没有温度、没有思想的机构。”因而在朋克爆发后,两者价值取向一拍即合,Rough Trade 迅速地成为了朋克对抗主流文化的桥头堡。也恰是 Rough Trade 从纽约引进了第一批朋克杂志,促发英国乐迷建立了自己的 DIY 朋克杂志,并又返回来通过 Rough Trade 销售。
当 1977 年 1 月,Buzzcocks 专辑 Spiral Scratch 问世,Rough Trade 一眼便看到了这张唱片的意义,看到了自制唱片打破资本垄断的希望,决定立即参与。Spiral Scratch 发行后一个月就卖光了最初印制的 1000 张,并在乐迷的热情呼唤下,不断重印补货,销量节节攀升,最终数字是最初计划的十六倍:16000 余张。这放在没有任何分销渠道,只靠邮件订购的当时,堪称奇迹,成为一场现象级的文化事件,Rough Trade 在其中助力不少。两年后 Buzzcocks 已经签约主流公司,这张唱片再版,这次它直接冲上了英国单曲榜单第 31 位。
英国乐迷抢购 Spiral Scratch,抛开它本身是张不错的专辑不说,还因为它代表着新生的潮流事物:唱片的独立制作与发行。Spiral Scratch 的 DIY 属性给英国朋克乐迷在思想带来颠覆性的冲击,购买它也让乐迷有种“打破主流唱片公司垄断控制”的刺激感。之后许多人受 Spiral Scratch 启发,成立厂牌,发行唱片,比如 Rough Trade。甚至有乐队,如 The Desperate Bicycles 更进一步,直接把唱片制作流程和成本开销统统印在封套上,从而鼓励更多的人自己制作唱片。还比如,尝到甜头的 Martin Hannett 也自己成立了厂牌 Rabid;又在他的影响下,Tony Wilson 出资建立厂牌 Factory,并邀请 Hannett 担任制作人,制作了包括 Joy Division 在内的多支乐队的经典专辑。
Rough Trade 处于这场文化风暴的中心,当越来越多的自制唱片涌向 Rough Trade,也有越来越多的英国各地的乐迷以及唱片店希望能从这里购买到这些独一无二的自制唱片,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吸尘器(Rough Trade 员工原话)把他们吸了进去。因此,建立一个能满足各方需求的机制迫在眉睫。
在主流公司垄断分销渠道的情况下,想要销售独立唱片并不容易。如果选择与现有的渠道合作,等于归顺了主流公司,不仅税收苛刻,事事还都会受到资本和市场的掣肘,这对于 Rough Trade 不可接受。于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Rough Trade 决定联合全国各大独立唱片店组建自己的分销渠道,The Cartel 独立唱片分销机制应运而生。”The Cartel” 原意是毒枭或者说贩毒集团的专称,取这样的名字也暗示着他们与主流音乐公司的地下斗争。
The Cartel 的运作方式和当时名为 “One Stops” 的模式一脉相承,中文可以理解为“一站式服务”,Rough Trade 定期提供一份目录(这份目录也是如今研究独立音乐的珍贵资料)供其他唱片店预定,The Cartel 的工作人员会在送货途中停靠,按你预定的数量一次性供货(希望我没理解错)。分销渠道的建立将独立音乐在英国的运作彻底打通,它就像是生命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可以为整个独立音乐场景供给养分。
有人统计过,在 1976 年 Rough Trade 营业时,全英国只有 12 家独立厂牌,而到七十年代末时,这个数字超过 800 (现在中国有多少个?),他们的大部分唱片都经由 The Cartel 分销。而后的八十年代,正是依靠 The Cartel 这样的独立分销体系,许多英国的独立厂牌才有与主流竞争的能力,它们的艺人才得以进入主流视线,成为独立音乐传奇,例如 Factory 唱片的 Joy Division, Mute 唱片的 Depeche Mode, 4AD 唱片的 Cocteau Twins, Rough Trade 自己的 The Smiths 等等。因此,从某种角度看,分销范围覆盖全国的 The Cartel 对英国独立音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的价值甚至超过 Rough Trade 本身。
英国独立音乐榜(UK Indie Chart)建立于 1980 年,它对独立与主流的区分的关键标准就是唱片的分销途径,如果你是通过主流音乐公司(EMI,Sony, Warner 以及 Universal)的渠道进行分销,那归主流,如果是通过 The Cartel 这种独立渠道,那便满足独立的要求。英国独立音乐榜后来成为八十年代英国独立音乐风向标,为独立音乐发展做出了指引性的关键贡献。
至此,英国的独立音乐的“基础设施”差不多建设完成,接下来的就是独立音乐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八十年代。有机会下次再说吧。
尾声·多余的话
Rough Trade 主理人 Geoff Travis 年轻的时候说过一段话,我挺感慨的,放在当下的国内文化场景里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的大概意思是:市场是一种虚假的东西,是资本构造出来的,如果给予人们充分选择的自由,那情况绝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而 Rough Trade 所做的,就是给人们开辟出一块能够自由选择的空间,让人们看清他们真正想要的音乐。
——— 2019 年于北京北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