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音乐摄影、齐特拉琴、尊严死亡法案与失而复得的故事

前段时间(其实已经是去年中旬),我被豆瓣友邻 hibi 的动态安利,去听过一张六十年代末的实验迷幻专辑—— Friendsound 乐队 1969 年发行的 Joyride。相当冷门的作品,Spotify 每月收听量不到 100,能被查找到的资料寥寥,不知为何这两年却在国内小小翻红过一阵。比起其中的先锋、迷幻色彩,我更被它沉静的偏氛围(或许应该先称之为“具象音乐”,当时还没有 ambient 的概念)的篇章吸引。

专辑中有一首名为 “Childsong” 的作品,主要以环境声采样或者说田野录音为主,多是小孩嬉戏打闹的声音,勾勒的场景像是傍晚时分的儿童乐园或者课间休息时的小学操场,阵阵鸟鸣与风铃般的钢片琴声营造出一种温暖、美好且欢快的嘈杂(然后,你会发现美国小孩原来和中国小孩一样闹腾)

这首歌忽地让我想起之前听过的一张专辑,其中也穿插许多和小孩子相关的环境采样,印象中自己还蛮喜欢。然而就好像氛围音乐有时被戏称为“背景音乐”一样,这张专辑悄无声息地消融在我的记忆里,只剩其泛黄的封面隐约闪现。我试图从记忆迷雾中打捞它的名字,愣坐着想了好久,始终没记起来。

“It must be as ignorable as it is interesting.”

这是一句关于氛围音乐的经典定义,出自 Brian Eno 为自己 1978 年发行的专辑 Music for Airports / Ambient 1 撰写的简介,正是这系列的专辑,将“氛围 ambient”作为风格名词敲定。我不知如何信雅达地将这句话翻译为中文,大意可理解为,氛围音乐的有趣即在于它可以被忽视。而如今我用亲身经历印证了这句话的正确性。

有时我会懊恼自己想不起来东西(比如曾经的同学的名字),尤其是看得见却摸不着的情况,会让我焦虑、沮丧(比如这张专辑)。我翻过此前在豆瓣标记过的专辑名录,找过播放器收藏的专辑列表,搜查过浏览器的历史记录,一无所获。心想也许自己之后再也听不到这张专辑了,万分遗憾。我反思并责怪自己日常不做歌单的收听习惯——现在也没有改正,惭愧。

所幸我最后还是找到了(不然也不会有这篇随笔):它位列于 Pitchfork 评选的五十佳氛围音乐专辑名单的第 48 位,来自 Ernest Hood 于 1975 年独立发行的 Neighborhoods

音乐摄影与齐特拉琴

我们的主人公 Ernest Hood 出生于 1923 年。他长居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二十来岁成为一名爵士吉他手,和弟弟 Bill Hood 一起在爵士乐队演奏。天有不测风云,几年之后,Ernest 因罹患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在成年阶段得病的情况极其罕见),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余生,再不能拿稳吉他。

吻之以痛,报之以歌。Ernest 并没有就此放弃音乐,先是开办了波特兰第一家爵士俱乐部 The Way Out,而后进入音乐广播事业,协助创办播报至今的社区电台 KBOO,同时为俄勒冈交响乐团(The Oregon Symphony)做编曲。

无法弹吉他的 Ernest 把演奏的兴趣转向了另一种他小时候接触过的乐器——齐特拉琴(Zither)。他平时自娱自乐地弹着玩,偶尔受邀为朋友的专辑贡献齐特拉琴部分的录音。这张 Neighborhoods 是 Ernest 生前留下的唯一一张个人音乐作品,其中的齐特拉琴段落也相当出彩。

可能如今绝大多数乐迷听到“齐特拉琴”的名字都会觉得很陌生,但我敢以《進化耳朵》的名义保证(不然请取关本公众号),在看这篇文章的各位一定见过而且听过齐特拉琴家族的成员的声音:因为现今可考据的最古老的齐特拉琴是中国的古琴,我们常见的古筝的英文名即为 Chinese zither。严格讲来,齐特拉琴是一种弦乐器的大类。Ernest 所演奏的齐特拉琴准确一点应该称为 concert zither。

这种现代版的齐特拉琴于十九世纪传入北美,并流行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它长度比古琴或古筝更短,可以放置于腿部或者桌面演奏。对于坐轮椅的 Ernest 来说,是一种很合适的乐器。其手法弹奏出来的钢制琴弦的音色,让人想起巴洛克时期的羽管键琴,拥有流动的、华丽的质感。

七十年代初,Ernest 经常驱车(不确定是自驾,还是坐副驾)前往俄勒冈州各地的“廊桥和乡村商店”,利用磁带录音机收集田野录音,如果见到不错的风景还会留下一幅速写画作,例如 Neighborhoods 的再版专辑封面。

返回家中之后,他会花大量的时间编辑这些录音,并将作品在自己主持的电台播放,尝试通过声音的再现让无法亲自前往的听众能够获得置身于彼时彼地的感受。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音乐摄影 musical cinematography”。

那期间,他也在为南俄勒冈历史协会工作,协助录制当地的西部开拓者后辈们的口述史,收集了丰富的人声对话。这些所有的采样后来都成为了 Neighborhoods 的声音素材。

Neighborhoods 由大量的田野录音和齐特拉琴与罗兰合成器的旋律编织而成,如一些印象主义的画作般梦幻、安宁而静谧。专辑从第一首歌 “Saturday Morning Doze” 的星期六早晨睡眼惺忪的鸟鸣声开始,结束于最后一首歌 “Night Games” 中归家之前的欢快的踢铁盒游戏(Kick The Can)。再听听 “At The Store” 里小孩们生动对话,以及”From The Bluff” 里国庆日的烟花绽放,极其多样而丰富的采样被 Ernest 剪辑编排,如纪录片般写实地还原出上世纪七十年代波特兰郊区一天的周末生活。

那种轻柔的、平凡的、温暖的真实感,会让我联想起 E·B·怀特的随笔记录下的生动质朴的乡村人文景观。顺着细想,Ernest 的创作所流露的童心似乎也与写出《夏洛的网》的 E·B·怀特的纯真相近,他在专辑封面的致辞里写到:“这张专辑是献给内心深处仍藏着孩童的你们,献给活泼而渴望出门玩耍的你们,我诚挚地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It’s for all of you who still have that little kid inside you,
robust and eager to be let out to play,
I sincerely hope you enjoy it.
—— Ernest Hood

关于失而复得

和我差点没找到它一样,Neighborhoods 也几近沉没在音乐的历史中。起初,它只印刷了一千张,大多数被免费送给亲朋好友,部分送到当地的唱片店售卖。此后四十余年的时间,它不起眼地躺在波特兰各处的唱片店货架上,鲜有人问津,直到被一位名为 Jed Bindeman 的厂牌主理人发现。2019 年,Jed 的厂牌 Freedom to Spend 为这张专辑制作了一批质量更好的再版黑胶,备受好评,成为那年再版专辑的代表之一。

Jed 和这张专辑结缘的故事更有意思。从某种程度上讲,竟然跟我“失而复得”的经历类似。他早在十几年前就对这张专辑有所耳闻,也在不同的唱片店见过几次,但从没认真留意过它,甚至曾买过一次,结果还没听便转手卖掉了。缘分恰巧,兜兜转转几个月之后,好奇心驱使他又买了一张。这次他和厂牌的联合创始人 Pete Swanson 一起听完,被其中丰富的内容打动,由此决定联系 Ernest 的家属沟通再版事宜—— Ernest 本人已于 1995 年逝世。

令我意外的是,Ernest 的过世曾被俄勒冈州的主流日报 Statesman Journal 报道过,还是一件颇具话题度的新闻事件,却并非由于他的生平多么重要而受到关注,而是其决定死亡的方式。

晚年的 Ernest 因遭受脊髓灰质炎综合征的袭扰,肌肉持续萎缩,肺部呼吸功能也逐渐退化,直至停止而被送医急救,被装上人工呼吸机以维持生命。起初他还能说话,到后来只能写字,最终拿不起铅笔、用手指着字母表逐字拼写。也许对于以记录和表达为使命的 Ernest 而言,苟延的生活失去意义,他在女儿的陪同下选择了安乐死。

1994 年俄勒冈州通过选民投票,成为美国第一个颁布《尊严死亡法案》的州,却被联邦地区法院以违宪为由禁止实施,引发极大的关注和争议。此案上诉至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才获得同意,最终于 1997 年 10 月才正式生效——美国五十州至今仍只有八个州拥有此法案。而 Ernest Hood 的决定恰巧落于法案上诉期间,成为媒体推动法案通过以争取民意的焦点案例。

在 1995 年 3 月 15 日的这篇 Statesman Journal 的报道里,记者用一节的笔墨回顾了 Ernest 的一生,介绍了他在音乐与电台方面的工作,其中也包括他通过田野录音方式制作的节目。记者称赞这档电台节目“成为许多无法出门的老人和残疾人连接外部世界的桥梁”。然而促使我写出这篇文章的 Neighborhoods 甚至没有被提及,足以一窥当时的它多么微不足道。

倘若我们从数据统计角度思考,像 Neighborhoods 样散落于布满灰尘的货架上的专辑必然不是孤例,这张唱片被 Jed Bindeman(以及被我自己)幸运地找回,然而有些被错过的专辑那就真的被遗忘了。可能这话说来容易,落实难,淘金者舀起河沙的时候怎么知道其中是否有自己期待的东西。茫茫唱片海,怎么找到值得你付出时间的那位?

我常常觉得一个人的时间、精力与兴趣有限,好的音乐听不完,哪怕错过也不可惜,毕竟未来还会有更多优秀作品等着被自己发现。可这次教训告诉我,每一次的聆听或许应该尽量珍惜,减少与红心作品失之交臂的几率——这句鸡汤翻译过来便是,总结性质的每月收听歌单应该努力做起来了(下次一定)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才发现,去年 11 月,Freedom to Spend 厂牌重新整理了 Ernest 未发表的遗作,组织成为 Back to the Woodlands ——应该是从那次 Jed 去后者女儿家的仓库里翻出来的一箱箱磁带中淘得。比起前作 Neighborhoods 完整而详实的概念呈现,Back to the Woodlands 则更像是一张散文集样式的作品,为喜欢 Ernest 的乐迷准备的餐后甜点,大家随意取食。

—— 2023 年于深圳车公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