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在雪夜里的歌声
摇滚史上不缺英年早逝的天才和偶像。 1994 年四月八日,死亡四天后的科特 · 柯本( Kurt Cobain )在西雅图的家中被警方发现,年仅 27 岁; 1971 年七月三日,吉姆 · 莫里森( Jim Morrison )在浴缸里被发现时,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年仅 27 岁; 1970 年九月十八日,因窒息被送往医院的吉米 · 亨德里克斯( Jimi Hendrix )抢救无效逝世,年仅 27 岁。这些摇滚人物的逝世让很多的乐迷感到遗憾和惋惜,但却往往为其增添了传奇色彩。
1980 年五月十八日,就在 Joy Division 即将启程前往美国开展巡演的前夜,他们的主唱、 23 岁的伊恩 · 柯蒂斯在自己家的厨房里上吊自杀。他把自己的头伸进绳索的时候,绝对不会相信自己在后世会成为乐迷心中的传奇,缠绕在他心中的无非是生活的抑郁、事业的压力、婚姻的破碎以及癫痫带来的屈辱。
柯蒂斯 1956 年出生于曼彻斯特的一个不算富裕的家庭。从小就展露出了诗歌方面的天赋, 11 岁时还曾因此获得奖学金,但他并没有选择进一步深造,在高中毕业后便离开了学校。柯蒂斯十分醉心于文学和音乐,但他却没有钱买专辑。如果你当年是曼彻斯特的一家唱片店老板,你也许会偶尔发现自己店里走进来一个穿着灰色大衣的瘦削的年轻人,在东瞧瞧西看看,然后什么也不买就走了,离开的时候捂着衣服,头也不回,如果你此时上前抓住他,你很可能会从他的怀里找到一些他打算偷走的专辑:大卫 · 鲍伊( David Bowie )、娄 · 里德( Lou Reed )或者伊基 · 波普( Iggy Pop )。
Joy Division 最初作为一支朋克乐队登上历史舞台,那时他们还叫 Warsaw 。乐队的起因是 Sex Pistols 的一场演出。伯纳德 · 萨姆纳( Bernard Sumner )和皮特 · 胡克( Peter Hook )受到那场演出的激励,从而决定组建乐队。因此一开始的时候,他们的朋克味十足。但后来,他们从追求一种直接的爆发般的视听冲击力,转向了追求一种隐秘而深沉的情绪冲击力。
四个有才华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创作出了一些东西,开始了演出。他们的第一张 EP 发行于 1978 年 An Ideal for Living ,这张专辑中还有较明显的朋克风格,比如第一首歌 “Warsaw” ,但也有预示着他们未来方向的歌曲 “No Love Lost” ,节奏更慢,歌词更含蓄。如果说前一首歌和它的歌名一样代表着之前的那个朋克乐队 Warsaw ,而后一首则是后朋克乐队 Joy Division 的雏形。在 “No Love Lost” 中,你能听到一个在摇滚乐中很少见的现象,贝斯更多的承担了旋律的任务,鼓手也并不在他通常应该在的、负责节奏的位置,而是跟着贝斯的旋律蹦蹦跳跳,反而是吉他手扛起了节奏的大旗。这正是 Joy Division 的特点之一,贝斯和鼓是主角,吉他和键盘做配合,甚至有的时候听完整首曲子都不晓得吉他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乐队的发展在表面上都显得一帆风顺,有了一个富有人脉的经纪人托尼 · 威尔森( Tony Wilson )和一个完美的制作人马丁 · 汉内特( Martin Hannett )。 1979 年四月,他们花了三周的时间在录音室里录制了 Unknown Pleasure 这张专辑,由汉内特制作。汉内特最后展示出来的专辑,比起乐队的现场来说,更加的干净,少了一分冲击力,多了一分幽暗感。大半年过后,他们又录制了一张专辑 Closer ,同样由汉内特操刀,延续了之前的风格。不过并不是所有成员都满意这两张 “ 不那么朋克 ” 的专辑。
如果那 Unknown Pleasure 和之前的 EP 做对比,你就能明显的感觉到他们的声音的变化。专辑中已经看不到朋克的影子了,这是一种全新的东西,是一种发自深处的、有着强烈感情的声音。正如我之前所说,这张专辑中贝斯在伴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许正是因为贝斯低沉的音色,以及跳跃的、如机器敲击的、带着金属感的鼓点,加之柯蒂斯灰暗的歌词使得整张专辑情绪抑郁而深邃,有一种对未知的不安。
第二张专辑录制于 1980 年三月,与前一张专辑不同,这些歌都是一边录制一边写成的。我很喜欢其中的两首长歌 “The Eternal” 和 “Decades” 。
“The Eternal” 仿佛是一支葬礼的进行曲,凄凉冷漠的钢琴深处是如同脉搏一般的鼓声,在柯蒂斯的低吟之下是迈着沉重步子前进的贝斯,这些缓慢滚动的音符就是雪夜里肃穆的送葬队伍,最后渐渐消失在没有灯光的、黑暗的远处。
“Decades” 则是一首唱给柯蒂斯自己的悲歌,或者说献给所有迷失了方向的年轻人。这些年轻的灵魂在苦痛中挣扎着,在烈火中煎熬着,对未来失去了信心,面对着那永恒的黑暗,柯蒂斯呼喊着: “ 他们都去了哪里了?我们将去向哪里? ”NME 杂志在点评这首歌的时候说: “ 那留恋着地、不断消逝地吟唱 ‘ 他们都去了哪里? ’ 也许是摇滚史上最冰冷刺骨的一分半钟;你能听到柯蒂斯渐渐地离你远去,从这首歌逝去,从一切事物中逝去。 ”
这些抑郁的歌曲是否在预示着什么呢?
1978 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在一场演出的回程途中,柯蒂斯第一次癫痫发作。他被迅速的送往医院,很快就康复了。但此后陆续发作的癫痫症状开启了他的痛苦之门。在 1980 年初,他的病情开始不受控制,很多次都是在演出的中间发病,这让作为主唱的他感到了羞耻和沮丧。四月七日,柯蒂斯曾尝试过一次自杀,但未能成功。由于他的病情,四月的几次演出被迫取消。在接下来的五月,他们的第一次美国巡演即将到来。
美国巡演对于他们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就在三年前,他们还是四个默默无闻的贫穷小子,如今却要飞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去巡回演出。而且这也是乐队发展的一个绝佳的契机,每个人都感到兴奋。但除了这点兴奋之外,对于柯蒂斯来说,却感到了更多的无助、焦虑和疲惫。
美国巡演自然是事业的一大进步,但这也意味着要在美国观众面前表演,柯蒂斯不确定自己会不会病症发作,在众目睽睽之下,他不愿让乐队的同伴失望。而此时他和妻子的婚姻正遭遇危机,站在破碎的边缘,在即将飞往美国的前夜,他回到家里恳求自己的妻子撤回离婚申请,但并没有成功。在那天夜里,他一个人看完了电影《史楚锡流浪记( Stroszek )》,听着伊基 · 波普的专辑 The Idiot ,像电影里史楚锡最后所做的那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听 Joy Division 的歌就会发现,他们几乎每首歌都非常压抑,色彩黯淡,隐秘的情绪就像是一头在鼓点深处逡巡的巨兽。作为唯一词作者的柯蒂斯,通过这些歌诉说着、哭喊着。他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写就的歌,无一不再讲述自己的苦痛:讲述自己面临破灭的婚姻的 “Love Will Tear Us Apart” ;讲述自己面对疾病的无力的 “Isolation” ;而专辑 Closer 的最后一首歌 “Decades” ,真的就是一曲丧歌。
那一句句歌词,真是冰冷刺骨。作为马后炮的我们,当然能看得出来其中所蕴含的压抑和绝望,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乐队成员的重视,看着柯蒂斯所写的歌词,鼓手莫里斯还曾感叹柯蒂斯真是 “ 能把自己的脚放在别人的鞋子里 ” ,换位思考。后来莫里斯接受采访的时候说: “ 这些歌的确听起来很压抑,但直到伊恩去世后我们才认真地去听这些歌词。我自己就想,天哪,我错过了这个理解他的机会。我以前一直没有想到过他写的是他自己,我还以为他写的是别人。这样回过头去看,我真够笨。我当时没有去关心过他,问他是不是发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可惜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 ”
吉他手萨姆纳后来回忆说: “ 伊恩曾经跟我倾诉过一些事情,但也没有引起我的重视。我记得他曾经跟我说,由于他的病,他不都不敢抱起自己的女儿(柯蒂斯去世的时候女儿才十三个月),因为他害怕自己突然发病,把女儿摔在地上。这让伊恩非常的内疚和痛苦。 ”
NME 杂志在文章中提到这件事的时候,看到经纪人以及乐队其他成员把柯蒂斯的个人生活与他写的歌词分隔开来,有些气愤地在说: “ 真是胡说八道,你也许会这样喊道,怎么会没有人看出这两者之间的联系? ”
有些遗憾, Joy Division 的成功建立在这样的悲剧之上。其实在谈论 Joy Division 的时候,这么大篇幅的说伊恩 · 柯蒂斯对其他的三个人都不太公平,因为就两张专辑的贡献来看,每个人都缺一不可。但是毕竟萨姆纳、胡克和莫里斯之后还有一个耀眼的乐队 New Order ,而对于柯蒂斯来说 Joy Division 已经是他的全部了。
伊恩 · 柯蒂斯在 “New Dawn Fades” 中写道:
“ A load gun won’t set you free.
一支上膛的枪,并不会使你解脱。 ”
所以呢,伊恩,那一条悬挂在厨房里的绳索,让你解脱了吗?
—— 2017 年于成都建设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