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乐评七则(2022-2023)

作为音乐文字工作者,曾经有一个问题长期困扰我:对外介绍的时候,应该以何种身份称呼自己?

从初尝音乐写作到如今的六年时间,我对自己身份的介绍有过数次的转变。最核心的过程应是对“乐评人”角色的淡化,我现在更倾向于选择“音乐作者”作为标签。别问为什么不是“音乐记者”?因为没有记者证。

“乐评人”标签不好吗?也不是,只是不适合。写作早期,我更多的是做网络现有资料的收集和梳理,撰写音乐人与音乐风格的科普文章;近期做得更多的是音乐人采访,并撰写访谈与特稿。除这些文字里涉及的必需的音乐评论外,我也偶尔会写以评论为目的文字,但这些评论通常很短,也不成体系。

一位优秀的评论家理应对自己的审美判断拥有绝对自信。且不说其自信是否基于经验与学识的积累,抑或其审美是否随时间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标准,至少在做出判断的那一刻,评论者的立场要是坚定的。因此,精彩的评论往往是尖锐的“投枪匕首”。而不管我们是否赞同对方的判断,这种坚定的立场值得尊重。

然而,或许是由于我经受的理科教育,也或许是我个人性格所导致,我始终对审美的主观判断存有疑惑——审美的判断不是可以证伪的科学论断。如果没有结实的论证基础,我就没有办法说服自己做出“绝对的”判定。这让我撰写乐评时如履薄冰,写作的趣味由此也大打折扣,并且往往写出来的内容与其说是评论,不如说是企宣文案或者推荐语。

从去年初《深焦艺文志》邀请到许多乐评人为他们的新栏目「音乐口碑榜」撰写评论,推荐每月新发行的作品,截至目前已经更新十余期。我并非期期不落地参与,但也攒下十来份的稿件,现挑出其中的七则作为汇总留存,我意外地发现其中暗藏些许关联。另外,大家不妨看看,我撰写的评论是否像是一碗不甜不淡的糖水?

·《庆祝一场溃烂》- 返校日

如果不是四川人可能很难想象在吃完一碗爆辣的担担面或者酸辣的老麻抄手之后,再来上一碗清甜的凉虾或者冰粉的爽快。但聆听来自成都的独立摇滚乐队返校日的新专辑《庆祝一场溃烂》,或许可以带来听感的相似体验。密集通透的吉他噪音配上青春鲁莽的词作和敏感细腻的人声,让人听见国内场景里久违的青春噪音。

年轻的返校日身上显然有着许多前辈乐队的影子,尤其是八九十年代的美国独立摇滚乐队以及一些兵马司的偏旋律的噪音摇滚乐队。比如,《庆祝一场溃烂》的开场曲《解体》的音色与和弦显然指向 Sonic Youth。虽然我对 The Smashing Pumpkins 不熟,但听到中间的一些作品时脑袋里莫名地蹦出了这个名字,而提到碎瓜,则又想起哪吒或者嘎调的那种青春的、忧伤的噪音。最后则是孤独的利里的第一张专辑。

记得之前采访利里的时候,他们说杨海崧为其制作第一张专辑的噪音时有用到亲爱的艾洛伊丝的方法。不知这次杨海崧制作返校日的专辑时,是不是“故技重施”?反正得到的结果是和利里以及艾洛伊丝一样:通透舒畅。可以说这张专辑是今年新发行里的一个意外的惊喜,我们不妨继续期待。

—— 2022.6.26

·《狗日子》- 表情银行

什么时候音乐发行也需要冲业绩呢?在表情银行的这张新专辑《狗日子》发行的这周,卧轨的火车、鱼翅以及暴力香槟在内的多位大大小小的音乐人纷纷赶在二季度的末尾发行了自己的全长专辑。其中《狗日子》或是聆听之后,最让人感到欣喜的作品。

此前凭借自制视频节目「德国乐迷看乐夏」一举出圈的表情银行,倘若急需向新关注的粉丝证明自己的主业是“音乐人”而非“视频博主”,这张专辑应该能为他们洗脱冤屈。欸,等等!在当下的环境中当一位视频博主,难道不比做音乐人更挣钱?

言归正传,专辑名“狗日子”乍看上去不像是优雅的表情银行会选取的意象,但其实来自于欧洲的一个习惯用语的直译。英语即 dog days,德语为 hundstage,一般指代夏季最炎热的那段日子,但也有“倒霉”的含义。由阿尔·帕西诺主演的电影《热天午后》讲述的是一个倒霉劫匪的荒诞故事,电影英文名即为 Dog Day Afternoon (豆瓣又译为:狗日的下午)。

不过表情银行的作品听起来丝毫不“炎热”或“倒霉”,反而是顺畅、舒缓、精妙的悦耳流行歌,或许是希望通过柔和温暖的表达来调和现实的荒诞。从乐队的同名专辑《表情银行》到《维他命D》再到这张《狗日子》,你可以明显地听出乐队的改变,以及他们花在歌曲写作上的细心巧思,让人感觉到国内的独立音乐的确有进步。大陆的音乐人前两年或许能赶上热度躺平挣钱,现在逐渐地看到了内卷迹象,作为乐迷的我们不妨当一回“资本家”,拍掌(以实际行动买票)鼓励说:卷得好。

—— 2022.8.22

·《Archive》- Diels-Alder

置身于最近经常被评以“太腻”或者“太油”的国内新摇滚乐场景中,以有机化学反应命名的乐队 Diels-Alder 是一支令人耳目一新的声音。以至于我看着其八月发行的新专辑《Archive》的封面与曲目信息,差点误以为这是一支来自美国的新乐队。成立于大学时期的 D-A,截至目前已经有两张 EP 和一张全长专辑。然而因学业和工作等原因无法演出的他们,仿佛如隐士般神秘、低调,除在小圈层的乐迷中口口相传外,便再少见到其名字。

倒也不是说 D-A 的音乐多么新颖,他们玩的依然是常规风格——贴有数学和 emo 标签的独立摇滚。而是在如今充斥着“成人流行”色彩的摇滚乐场景的对比之中,他们坦率、真诚、青春的表达显得格外清爽怡人,是许久没有听到过的少年心气。上一次让人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几月之前的返校日。

坦白地讲,《Archive》中的作品不算完美,也稍显青涩、稚气,或许和他们长期异地而无法集中排练有关,若想挑剔总是能找到瑕疵。不过,不正是这样的缺憾才让 emo 成为可能吗?

—— 2022.9.10

·《Blunt Razor》- Sleeping Dogs

不记得是哪一年,只记得某天一位朋友神秘地告诉我,离开吹万的刘心宇和李子超找到煮河马的 abing 一起排练,准备搞个新的计划。被她/他描述得吊胃口的同时,也令我万分期待——即如今的 Sleeping Dogs 睡狗。其成立之初,我以为它不过是三位北京地下音乐明星乐手的课余兴趣小组,偶尔鼓捣一些松散的即兴音乐。然而上月他们的新专辑《Blunt Razor》则证明我错远了:玩儿,不代表不严肃,有的好音乐只能通过“玩”才能获得。

融合爵士与迷幻风格的《Blunt Razor》是一张相当悠然从容的专辑,尽显这支新生乐队的成熟风采。他们旁征博引,从过往各处的音乐作品里取材,将其变形化作自己的色彩,使其作品的听感既存有熟悉之味,又别具一格。歌曲名字随性而为,既有他们经常前去的集酒馆「Agora Bar」,也有今年最热门的游戏《艾尔登法环》中的「小黄金树」,还有以客座乐手名字命名的「神行太保」与「Bow’s Wallet」。

近些年关于世界音乐的讨论不绝于耳,那我也不妨用两个第三世界的饮品来比喻睡狗的作品,即:醇厚的东方烈酒与焦香的南美咖啡。两者皆如《Blunt Razor》给予人的感受,需要小口细品,后劲十足且回味无穷。

—— 2022.11.14

·《最后的四重奏》- 孤独的利里

疫情阴影笼罩之中的生活不存在任何的确定性,比起稳定和持久,断裂与破碎才是计划的预期。重启、停摆、再重启,孤独的利里「四个四重奏」巡演短短四站,历时半年、经历四次改期或改址,才最终颠沛流离地于义乌画上句号,留下这张《最后的四重奏》。很难想象表演者是如何在反复的期望与失望中仍旧保持着这般强烈的爆发力。

我曾将以往三人行的孤独的利里比作冬季天空中的白日焰火,那五人制的孤独的利里则气势更加浑厚,犹如破冰炸药,低沉的爆裂声之后是惊天的浪花与割人的冰渣。不插电的音色质朴圆润,偶然闪现的西部音乐色彩更是为之增添一抹黑色幽默气质。

如果说摇滚乐是时代的温度计,那孤独的利里这几年的作品记录到的值,应介于冰水混合物与水密度最大时的温度之间,即 0℃ 至 4℃,寒冷却也新鲜。

—— 2023.1.6

·《槟榔观音》与《文理叙术》

三月,有两张颇受乐迷好评的新乐队首专发行,一为悲剧药方的《槟榔观音》,二是柯曼离析的《文理叙术》。两位音乐人仿佛孪生兄弟:前者来自南中国海,后者来自洞庭湖之南,乐队名字和专辑名字皆为四字;而且更巧是,两张专辑发行撞在同一天,均为 3 月 21 日。

巧合不仅存在于表面,也暗藏于音乐作品中。悲剧药方与柯曼离析的风格不尽相同,却共存对于器乐编排的偏爱,只不过前者更接近台岛,后者更接近英伦三岛。其作品的完成度与成熟度显然值得夸奖,但也更让我感到情绪复杂。

此前我为本栏目撰写的一篇评论中,提到国内泛摇滚乐场景中充斥着“当代成人流行”作品,那是去年九月。半年过去,成人流行未见退潮,却又见 AOR 作品(album-oriented rock)的返潮,除却《槟榔观音》与《文理叙术》,二月发行的虎啸春的《铸铁旅人》也或落于此范畴。

音乐潮流总是兜兜转转。我可以理解,一个百花齐放的场景可以有成人流行,可以有 AOR,可以有抖音神曲。然而,为什么从中学生独立音乐社生长出来的最终成果,竟然是一张如此“成人感”的作品,而不是 teen pop?或者说,我们有 teen pop 吗?

我知道、我也想要强调,这并非创作者的问题,他们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格进行创作。然而,我也知道《孤独摇滚》里的故事无法发生于这片土地,我们不可能拍得出《伯德小姐》这样的青春片,我们有什么?只有《狗十三》。所以问题在哪里?我们没有 teenage。

—— 2023.4.18

·《非常大自然》- 非常大自然

近年来,受日式 city-pop 影响,我们常以“海”相关意象(如海边、海浪、海滩)来描述和介绍浪漫风格的独立音乐作品。然而,当我撰写这篇短评时,试图为浪漫的《非常大自然》寻找一个相关的比喻对象,却发现“海的浪漫”在此失效,虽然它录制于海边城市厦门。

来自广州的非常大自然是逝去的虾米时代的一颗小珍珠,会让人联想起已经小有名气 Me and My Sandcastle,他们均拥有一种青涩稚嫩的卧室音乐浪漫。但经过无数减法编曲并且在专业场地同期录制的《非常大自然》,比起曾经的低保真,显得更简约和轻快,也更质朴和纯真。

随录音制作设备的进步以及录音棚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曾经以 lofi 为标签的音乐人的作品变得 hifi,包括北京的 Uncle Hu 以及香港的 Science Noodles 和 Room307 等等,他们将本词原本的字面意义转变为一种以“独立录制”为荣的理念或者信仰,音质虽提升,却并没有失去个性与趣味。

最后,假如让我必须用一个水的比喻来形容非常大自然的新专辑,那我会选择:“在失重状态下漂浮的球状蒸馏水团”,因为它像水晶球般晶莹剔透,却具有流动性。

—— 2023.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