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The Smiths 的春日夜晚

The Smiths 或许是我除披头士之外听得最多的英国乐队,他们的乐队生涯不长(四年两月零十九天),影响持久而深远,承朋克与独立摇滚运动之前,启英伦摇滚之后,是八十年代最重要的英国乐队(之一)。主唱 Morrissey 在 “Frankly, Mr. Shankly” 中唱到:“我想要名留青史。”可惜在当时不曾有太多人把这句歌词当真,以为 The Smiths 只不过又是一支来去匆匆的流行乐队。

不过作为三维生物的我们,谁也没有看穿未来的能力,没有谁能预言哪支乐队会在数十年后依然被人不断地讨论、倾听,只能交给作品和时间去决定。而 The Smiths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就像歌曲 “There Is a Light That Never Goes Out” 里唱的,一盏不熄灭的灯,指引着乐迷穿越回到八十年代的曼彻斯特去聆听英伦摇滚的先声。

“那天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一个晴朗的天,下午一点。” Johnny Marr 回忆当初上门拜访 Morrissey 的场景时,颇有些深情地说。“事先我没有打过电话,提前跟他说,我直接敲了门,然后他开门。”这是 1982 年的曼彻斯特,Johnny Marr 才十八岁,Morrissey 也不过二十二。

这一年恰逢合成器流行(Synth-Pop)的巅峰,各式各样以合成器为主导的乐队在英国乐坛风头出尽,OMD, Japan, Ultravox, Soft Cell, Depeche Mode 以及 Kraftwerk 等等来回挤占排行榜前十的位置,吉他在摇滚乐中的地位岌岌可危,似乎未来已经被这种新音乐攥在手中。不过年轻的吉他手 Johnny Marr 对合成器之声并不太感冒,他尝试组建乐队来实现自己的想法,但几支乐队都没能持久。在寻找新主唱时,一位朋友推荐了住在国王路的文艺青年 Steven Morrissey。

爱尔兰移民的后裔 Morrissey,生性敏感多愁,孤独而忧郁,甚至小小年纪就开始服用处方药,以减轻抑郁带来的痛苦。他十六岁辍学后,沉迷于肥皂剧、电影和音乐,喜欢写作,深受爱尔兰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影响,还曾写过一本介绍美国原型朋克乐队 New York Dolls 的书。也正是这本书给同为 New York Dolls 粉丝的 Johnny Marr 留下了深刻,促使后者鼓起勇气登门邀请 Morrissey 与自己合作组建乐队。Marr 的突然出现,彻底地改变了孤僻的 Morrissey 的生活轨迹。

那日午后,Marr 和 Morrissey 相谈甚欢,一见如故的两人都在对方身上发现了许多心性共通之处。经过考虑,Morrissey 在第二天打电话给 Marr 确认了组乐队的事。后来 Marr 又辗转邀请到了贝斯手 Andy Rourke 和鼓手 Mike Joyce,乐队成型。乐队的名字是 Marr 在 Morrissey 列出来的三个中挑选的自己最不讨厌最简单的那个:The Smiths。关于这个名字,Morrissey 有次接受采访时说:“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名字,我想是时候让普通人向世界展示自己才华了。”这不,恰好是独立摇滚的价值。

The Smiths 计划着出第一张作品时,独立音乐在英国方兴未艾,在曼彻斯特就有家著名的独立厂牌 Factory,曾发行过包括 Joy Division(后来的 New Order)在内的多支乐队的作品。Morrissey 给 Factory 展示过 The Smiths 的小样,但厂牌主理人 Tony Wilson 对此并不感兴趣,因而 The Smiths 又把眼光转向伦敦,试图寻求主流公司 EMI 的关注,但后者同样表示拒绝。一次偶然的伦敦之行,Marr 和 Morrissey 把小样磁带递给了 Rough Trade,主理人 Geoff Travis 决定一试,发行了 The Smiths 的一支单曲:”Hand in Glove”。第一支发行反响不错,还获得了 John Peel 青睐,后者邀请 The Smiths 参与其著名电台节目的录制,随后乐队(准确地说是 Marr 和 Morrissey 两人)与 Rough Trade 签约,正式加入了这家事业冉冉升起的厂牌新星。

可 Rough Trade 与 The Smiths 这份合约是此后数年众多矛盾和不快的焦点。1983 年的 Rough Trade 面临一个十分尴尬的处境:留不住自己一手扶持起来的乐队。这家创立之初就秉持左翼观点的厂牌,信奉自由平等,从不过多干涉旗下乐队的事务,专辑发行签约都是自愿自为,往往是有一张签一张。随着独立音乐在英国的发展,主流公司也注意到独立乐队的潜力,决定从各家独立厂牌挖人,多支 Rough Trade 的头牌便这样被带走了,如 Scritti Politti。虽说尊重乐队意愿,Geoff Travis 还是考虑起厂牌长远发展的问题,因此最终与 The Smiths 一次性签了四张专辑的合同。

随着专辑 The Smiths 的成功(1985年发行的第二张专辑 TMeat Is Murder 冲上了英国专辑榜的首位),之前把他们拒之门外的 EMI 如今回心转意,又向 The Smiths 抛来橄榄枝。Morrissey 和 Marr 为了乐队能更上层楼,开始与 Rough Trade 谈判,但在白纸黑字的合同面前,他们毫无办法,甚至于让原本该早些面世的 The Queen Is Dead 推迟了近七个月才得已发行。气得 Morrissey 在 “Frankly, Mr. Shankly” 里极尽讽刺,指桑骂槐。

成名带来的巡演创作压力和法律的纠纷摩擦也加深了乐队成员间的矛盾,曾经亲密的 Morrissey 和 Marr 产生罅隙,Morrissey 不满于 Marr 和其他乐队的合作,而后者不满 Morrissey 一成不变甚至是怀旧的风格,Andy Rourke 的毒瘾促使乐队一度将其开除,一系列的龃龉后,The Smiths 以最后一张专辑宣告解散: Strangeways, Here We Come

但那份合同的负面作用在乐队解散后依然持续着,Mike Joyce 和 Andy Rourke 不满于分成模式(Morrissey 和 Marr 各拿40%,其余两人各 10%),将矛盾诉诸公堂。四个人为了各自利益,在法庭上的对峙、辩论、争吵,世俗人性耗尽了乐手之间最后的情谊,这或许是 The Smiths 多年来重组无望的原因之一。

知乎上有个问题大概是问听过的最温柔的摇滚乐是什么,我第一反应就是 The Smiths,无论是 “I Know It’s Over”,还是 “There Is a Light That Never Goes Out”,再或者 “Girlfriend in a Coma”,从清丽明亮的旋律还是意向朦胧的歌词都柔软到骨子里,加上 Morrissey 低唱,把英伦流行音乐的温柔推向极致,这种 The Smiths 独有的遗世脱俗气质让后世无数英美文艺青年魂牵梦萦。

The Smiths 的风格气质从第一支作品 “Hand in Glove” 奠定后,基本上就没怎么变过太多,毕竟成立到解散也不过短短四年时间。作为唯美主义的拥护者和奥斯卡·王尔德的粉丝,莫里西用自己的作品和实际行动表达着自己的立场,他嘲笑那些坚信男人就应该有十足的阳刚气息的人。因而当美国独立音乐场景里充斥着男性硬汉(Hardcore)气息时,大西洋这边的腐国提供了另外一种流行音乐的选择。

The Smiths 形象的延续性也很明显地体现在其专辑封面上,都是些色调突出的人物照。从 “Hand in Glove” 起,Morrissey 就表现出浓厚的中性甚至是同性倾向(如歌词里的主人公大多没有明显的性别),封面还使用了由摄影师 Jim French 拍摄的具有同性情欲暗示的照片。再说一件趣事,The Smiths 最早的贝斯手 Dale Hibbert 说他离开乐队的原因之一是他觉得这个乐队的氛围 Gay 里 Gay 气的。

乐队的另一关键人物 Johnny Marr,用他精湛灵动的吉他在音乐层面上改变了英国的摇滚乐。从某种程度上看,The Smiths 第二张专辑 Meat Is Murder 在 1985 年的登顶,标志着合成器流行的衰退和吉他摇滚开始复兴。也就在这一年前后,潮水一轮回,无甚太大新意的合成器音色渐渐失去了乐迷的耳朵与媒体的关注,转而是 4AD 出了 Cocteau Twins,而 Creation 有了 The Jesus and Mary Chain,音乐杂志 NME 筹备的合辑 C86 磁带即将问世,且以 Sonic Youth 为代表的美国噪音吉他乐队开始在英国受到追捧。作为 Rough Trade 的新头牌,The Smiths 乃是这一轮复兴的旗手。

The Smiths 丰富细腻的声音影响了后世众多的英国乐队,比如同城的就有 The Stone Roses 和 Oasis,后者的主唱兼吉他手 Noel Gallagher 接受采访时曾说到当初在流行之巅节目(Top of the Pops)看到 The Smiths 的瞬间就被 Johnny Marr 征服了:“说真的,那时候我就只想成为 Johnny Marr。”夸张地说,你几乎可以在后来所有的英国独立摇滚乐队身上找到 The Smiths 的影子,尤其是 The Smiths 解散几年后爆发的英伦摇滚(Britpop)

在 Morrissey 的自传里,他描述了 Johnny Marr 当初登门拜访的一瞬:

‘We’ve met before, y’know,’ he says, ‘I’m glad you don’t remember.’
Ooh, but I do.

“我们以前见过,”Marr 说,“我很庆幸你不记得这件事。”
噢,我怎么不记得。

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敏感多愁的 Morrissey 有些不敢相信,如此有才华的 Marr 怎么会想到要和自己这样“伤痕累累”、“复杂难懂”的人混在一起组乐队?也就是在拥有 The Smiths 后,Morrissey 说自己生命里第一次感觉到未来的希望。

但正是那句话,人生若只什么来着?

1987 年,乐队摩擦不断,以至关系破裂,Johnny Marr 在最后一张专辑发行前几个月退出乐队。The Smiths 试过招募新的吉他手来顶前者的位置,但最终宣告失败。

The Smiths 解散后,不断有传闻说重组,但从未有过实质性的进展。Morrissey 向来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在第一次上 BBC 时,就敢扔开话筒拒绝假唱,拿着把剑兰左甩右甩。当有人想用五百万促成 The Smiths 重组演出时,Morrissey 拒绝了:“这不是钱的问题。”

“它是一段无与伦比的经历,可惜它已经完结了。尽管当初我也不甘心它这样结束,也想维持这段美好。”他补充道,“但(Marr)想要斩断。那结局就是结局。”

——— 2019 年于北京健德门